分類:抖音百科時間:2025-01-13 17:25:50瀏覽量()
止水
“止水”一詞,原意是指停止流水,引申為阻止液體流動或制止某種情感、行為的發生。在水利工程中,止水指的是采取措施防止河流、湖泊等水體繼續流淌,如修建堤壩、設置攔水壩等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止水”也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具有阻止、遏制的作用,如“他以堅定的立場止住了對方的進攻”。此外,“止水”還是一種建筑技術,通過特定的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基礎以下的水不被滲透,從而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。
“止水”有多種含義,包括但不限于:
1. 防水:在建筑領域,止水通常指的是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滲透或溢出的工程措施。例如,在地下室、隧道、水利工程等需要防水的場所,會采用止水帶、止水樁、防水砂漿等材料和技術來阻止水分的滲透。
2. 停止流動:在物理學或工程學中,“止水”也可以指停止水的流動,如關閉水源等。
3. 古建筑防水:在古代,人們也會使用各種方法來“止水”,例如在建筑物的屋頂、墻壁等部位設置防水層,以防止雨水滲透造成損害。
4. 藥物名稱:在中藥領域,“止水”還可以作為某些藥物的名稱,如“止瀉止瀉膠囊”(國藥準字Z20026337)等,這類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腹瀉等癥狀。
此外,“止水”在漢語詞語中也常用來比喻停止活動或停止說話,如“他止水了”表示他停止了說話。
請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確定“止水”的準確含義。
“申弱止水”是一個成語,讀音為shēn ruò zhǐ shuǐ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以柔克剛,用柔軟的方法去阻止水的流動,比喻以溫和的方式處理困難或強大的勢力。
其中,“申”意為陳述、說明;“弱”表示軟弱、無力;“止”即停止、阻止;“水”在這里是象征著強大或困難的勢力。因此,“申弱止水”整體上表達了一種以柔克剛的策略或智慧。
這個成語出自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,原文是:“客曰:‘請必無攻城,而以教士卒,操板筑,要與士卒同甘苦,操瓢簞食,與士卒同食素,天下見吾之無不與士卒同甘苦也,必盡死力,故兵法之半在于此矣。’孫臏曰:‘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。‘孫子’其解之謂乎!’龐涓恐其賢于己也,疾之,則以法刑斷其兩足,欲殺之。龐涓死,而吳起收葬之。西河之外有山,名曰陽陵,多金玉,其南有君王宮舍,多美女,泉水激流,觸地而浴,其北有險峰,又有深溝,泉流潰敗,可以結營。楚國之人飲此水,甘莫能致。其始,民往者百馀家,日暮歸來,聚者數千人。時有病寒,得死于牖下。其有力者,負矢而走,飲此水,手不再痛。及至其死,終不更還。而遂因釋其俗,時尚未久。于是舉兵而出井陘口,魏將龐涓聞之,悉將兵而至。孫臏以兵困于魏,齊師出與戰,龐涓仁而愛其兵,所以不聽孫臏之計。孫臏為計,以火攻之。燒兵大破龐涓軍,虜其將龐涓,涓走,而孫臏止其道,盛陳以待之。涓以為怯,下車而前,孫臏曰:‘兵法,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今者,寡人不知其故,故臣嘗請申請,愿君聽臣之計,庶幾君之廟謨幸獲聽焉。’涓曰:‘此常術,何足怪哉!’涓乃上書曰:‘臣固笑之。雖然,夫兵者,詭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遠,遠而示之近。利而誘之,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強而避之,怒而撓之,卑而驕之,佚而勞之,親而離之。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’涓疑,使人請之,其家既閉,臏又謂使者曰:‘請為我致之。’方將書出,而涓追止之,未必能也。及至其致也,涓顧笑之,曰:‘果可以共患難乎?’涓乃不敢復言。”這段話中,孫臏通過“以柔克剛”的策略成功擊敗了龐涓,體現了“申弱止水”的智慧。